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前所未有地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如何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果并将其赋能党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通讯技术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为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支持。早在1923年,就已有党的地方组织设立通信社与无线电收发处。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要求在地方执行委员会设组织部,重要工作之一是“普遍地传布党的印刷品”,组织部之下设“交通”的职务,主要用于发送秘密宣传品。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对政治保卫机关进行整顿,后增设无线电通讯科,用于建立与共产国际和地方党组织的无线电通信联络。1929年10月,我们党正式研制出第一套收发报机,建立了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周恩来同志亲自参与编制了第一本密码。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电波传送党的声音、发布党的命令,立下了不朽功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争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4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务广播问题的通知》指出,“党务广播是为帮助各地了解党的动向,掌握党的政策,交换各地工作经验,推广党内教育而设立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党务广播比办一个党内刊物的作用还大。因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央对全国党的领导、最迅速而有效的方式,除公开广播之外,就要靠机要电讯和党务广播”。1943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党务广播,是党内教育干部的一种方式。”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充分运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四个现代化的提出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要性的凸显,我们党愈加重视将科技成果引入到党的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1958年5月,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广农村电力化,发展农村电话网、邮政网,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基本普及农村邮政网,做好邮电传递工作。同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成并播出。1978年5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随着《新闻联播》的播出和影响力的扩大,电视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独特地位,并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提出并全面实施,全国性交通网、通讯网、广播网、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和成熟,为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及时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199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颁布,对加强全国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6月,中央组织部正式开通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在此基础上,各地党建信息化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和准确把握信息时代发展新态势,高度重视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党的建设。面对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党中央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形势,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法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规定:“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基于电脑端的党建网页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党建平台的即时性、交互性、精准性更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创新工作流程,以“最多跑一次”为代表的改革经验得到推广,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党的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科学技术的作用,认为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同时也指出,“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是双重的,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
传统党建方式产生新变化。作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并成长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方式和活动模式深受工业技术及其思维逻辑的影响,呈现组织化、集中化、中心化等特点。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呈现扁平化、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等特点,更加重视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化体验。这些新的变化为传统党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效能,降低组织沟通成本,但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参与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多样化,对党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带来一定挑战和影响。
党员教育管理出现新情况。一方面,数字技术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全国性的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有力实现了对党员精准、科学、高效管理,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的党员联络社群为党员日常管理带来便利;党建类客户端和网页为广大党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创造了有利条件,党员教育时效性、交互性显著增强;各类党员培训网络资源逐渐丰富,为党员教育提供了便捷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不少挑战。当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11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受到大数据技术和算法、算力的影响,许多党员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同时,在“后喻时代”,一些年轻党员思维较为活跃,加上互联网上信息多样繁杂,如何加强对年轻党员的教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党建平台建设存在新动向。近年来,各类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党建工作效能。有的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带有语音识别和视觉分析功能的智能记录系统,有利于降低人工记录成本、提升无纸化和智能化办公水平;有的智慧党建平台设置了在线学习课程推送、党员积分自动统计、组织关系线上转接、意见建议一键提交等板块,党建工作精细化和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平台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平台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党员活跃度不高、参与度不强,造成了网络阵地资源闲置,甚至出现了不少“僵尸平台”;有的平台收集到海量数据但维护能力不够,带来数据安全隐患。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党员使用党建平台提出指标性要求,存在强制定期登录、过度留痕、滥用排名、多头填报、信息超载等问题,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新兴领域党建呈现新态势。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就业群体党建是互联网和党的建设相互碰撞融合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新兴领域党建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组织设置难,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催生的新就业形态造成了不少党员从业者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的多重割裂,“人在组织关系不在”、“人不在组织关系在”、“组织关系在但人时在时不在”等情况屡见不鲜。二是活动开展难,有的平台企业专注于经济效益,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无固定经营场所和党建活动场所,新就业群体党员依托跑单提成的收入分配机制往往使党员从业者无暇参与党建活动。三是有效覆盖难,当前有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已经建立,但是从“建立”到“建好”还有差距,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路径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如火如荼,面对科技之变、时代之变,必须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新时代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引领发展、勇于改革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我国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判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坚持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和科技革命成果是“体”、“用”关系,党的建设是主体,科技革命成果是工具,赋能的目的是提高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能弱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偏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动摇、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始终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围绕正确政治路线展开。二是突出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党的传统组织优势和互联网信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突出服务功能。坚持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层减压减负,切实把先进技术用于减轻基层一线党员干部负担、增加工作效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群众诉求进行智能分析和研判,为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积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党建活动方式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庞大的党员人数和党组织规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难、管理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党的建设,特别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通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堵点、痛点、难点。一是积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在现有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推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党员教育管理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一体化建设,打造党务、政务、服务有机融合的网络阵地。二是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深入把握青年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创新举措。坚决贯彻落实“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要求,健全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机制,为凝聚社会共识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三是不断推进党建活动模式创新。在确保党的组织生活规范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党建活动,探索线上线下共相促进的工作模式创新。
以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新兴领域党建提质增效。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一是创新组织设置。面对新业态发展趋势,适应相关从业者工作周期短、流动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敢于打破传统组织边界,探索成立基地式、项目制、产业链等党组织,充分运用临时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党组织等多种组织形态。二是创新活动方式。针对有关从业者工作碎片化、时间强度大、传统“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存在较大困难等情况,树立创新思维、运用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党建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线下线上联动的支部活动开展机制,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灵活务实有针对性。三是实现有效覆盖。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说到底要看是不是实现了功能、发挥了作用。重点是要把分散的从业党员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各类资源聚集起来,以服务聚人心、以人心促发展,通过思想、利益、情感、价值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党建研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前所未有地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如何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果并将其赋能党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通讯技术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为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支持。早在1923年,就已有党的地方组织设立通信社与无线电收发处。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要求在地方执行委员会设组织部,重要工作之一是“普遍地传布党的印刷品”,组织部之下设“交通”的职务,主要用于发送秘密宣传品。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对政治保卫机关进行整顿,后增设无线电通讯科,用于建立与共产国际和地方党组织的无线电通信联络。1929年10月,我们党正式研制出第一套收发报机,建立了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周恩来同志亲自参与编制了第一本密码。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电波传送党的声音、发布党的命令,立下了不朽功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争年代,党中央和毛主席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4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务广播问题的通知》指出,“党务广播是为帮助各地了解党的动向,掌握党的政策,交换各地工作经验,推广党内教育而设立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党务广播比办一个党内刊物的作用还大。因为在目前情况下,中央对全国党的领导、最迅速而有效的方式,除公开广播之外,就要靠机要电讯和党务广播”。1943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党务广播,是党内教育干部的一种方式。”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充分运用,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四个现代化的提出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要性的凸显,我们党愈加重视将科技成果引入到党的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1958年5月,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广农村电力化,发展农村电话网、邮政网,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基本普及农村邮政网,做好邮电传递工作。同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成并播出。1978年5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随着《新闻联播》的播出和影响力的扩大,电视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独特地位,并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方针提出并全面实施,全国性交通网、通讯网、广播网、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的健全和成熟,为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及时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199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颁布,对加强全国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6月,中央组织部正式开通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在此基础上,各地党建信息化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洞察和准确把握信息时代发展新态势,高度重视将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党的建设。面对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党中央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形势,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信息化时代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法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规定:“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推进‘智慧党建’,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基于电脑端的党建网页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党建平台的即时性、交互性、精准性更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智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创新工作流程,以“最多跑一次”为代表的改革经验得到推广,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党的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科学技术的作用,认为它“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但同时也指出,“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是双重的,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
传统党建方式产生新变化。作为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并成长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方式和活动模式深受工业技术及其思维逻辑的影响,呈现组织化、集中化、中心化等特点。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呈现扁平化、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等特点,更加重视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化体验。这些新的变化为传统党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效能,降低组织沟通成本,但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参与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多样化,对党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带来一定挑战和影响。
党员教育管理出现新情况。一方面,数字技术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全国性的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有力实现了对党员精准、科学、高效管理,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的党员联络社群为党员日常管理带来便利;党建类客户端和网页为广大党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创造了有利条件,党员教育时效性、交互性显著增强;各类党员培训网络资源逐渐丰富,为党员教育提供了便捷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不少挑战。当前,我国网民人数超过11亿,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受到大数据技术和算法、算力的影响,许多党员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同时,在“后喻时代”,一些年轻党员思维较为活跃,加上互联网上信息多样繁杂,如何加强对年轻党员的教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党建平台建设存在新动向。近年来,各类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党建工作效能。有的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带有语音识别和视觉分析功能的智能记录系统,有利于降低人工记录成本、提升无纸化和智能化办公水平;有的智慧党建平台设置了在线学习课程推送、党员积分自动统计、组织关系线上转接、意见建议一键提交等板块,党建工作精细化和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平台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平台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党员活跃度不高、参与度不强,造成了网络阵地资源闲置,甚至出现了不少“僵尸平台”;有的平台收集到海量数据但维护能力不够,带来数据安全隐患。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党员使用党建平台提出指标性要求,存在强制定期登录、过度留痕、滥用排名、多头填报、信息超载等问题,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新兴领域党建呈现新态势。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依托网络平台的新就业群体党建是互联网和党的建设相互碰撞融合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新兴领域党建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组织设置难,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催生的新就业形态造成了不少党员从业者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的多重割裂,“人在组织关系不在”、“人不在组织关系在”、“组织关系在但人时在时不在”等情况屡见不鲜。二是活动开展难,有的平台企业专注于经济效益,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无固定经营场所和党建活动场所,新就业群体党员依托跑单提成的收入分配机制往往使党员从业者无暇参与党建活动。三是有效覆盖难,当前有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已经建立,但是从“建立”到“建好”还有差距,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路径
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如火如荼,面对科技之变、时代之变,必须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新时代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各级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引领发展、勇于改革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我国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判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征程上,必须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坚持用科技革命成果赋能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和科技革命成果是“体”、“用”关系,党的建设是主体,科技革命成果是工具,赋能的目的是提高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能弱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偏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动摇、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始终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围绕正确政治路线展开。二是突出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党的传统组织优势和互联网信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突出服务功能。坚持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层减压减负,切实把先进技术用于减轻基层一线党员干部负担、增加工作效能,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群众诉求进行智能分析和研判,为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积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党建活动方式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庞大的党员人数和党组织规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难、管理难等问题,迫切需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党的建设,特别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通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堵点、痛点、难点。一是积极推进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在现有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推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党员教育管理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平台一体化建设,打造党务、政务、服务有机融合的网络阵地。二是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深入把握青年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创新举措。坚决贯彻落实“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要求,健全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机制,为凝聚社会共识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三是不断推进党建活动模式创新。在确保党的组织生活规范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开展党建活动,探索线上线下共相促进的工作模式创新。
以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新兴领域党建提质增效。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一是创新组织设置。面对新业态发展趋势,适应相关从业者工作周期短、流动性高、灵活性强等特点,敢于打破传统组织边界,探索成立基地式、项目制、产业链等党组织,充分运用临时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党组织等多种组织形态。二是创新活动方式。针对有关从业者工作碎片化、时间强度大、传统“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存在较大困难等情况,树立创新思维、运用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党建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线下线上联动的支部活动开展机制,既要完成“规定动作”,又要灵活务实有针对性。三是实现有效覆盖。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说到底要看是不是实现了功能、发挥了作用。重点是要把分散的从业党员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各类资源聚集起来,以服务聚人心、以人心促发展,通过思想、利益、情感、价值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党建研究》